close
說故事活動─從聽故事到閱讀的養成
  

江福祐◎新手父母

「說故事」的活動是許多國民小學「晨光時間」最好的選擇,而且還有經過說故事培訓的志工到學校服務,讓學校「早自習」時間的活動內容變得更豐富與有意義,學生也可擺脫以往早上考試、抄寫作業等令人覺得不是很愉快的活動,讓一天的學習是從快樂出發的。

 
目前學校所安排的說故事活動,大多集中在國民小學低年級的班級,故事的內容簡單,多以生活故事為主,也會利用繪本來進行,是學校引領學生進入閱讀活動的開始。
 
說故事和聽故事都是一個多感官的經驗活動,故事如果單純只是「說」的話,那學生就只有用到「聽覺」,如果加上「表情」、「動作」就會增加「視覺」的效果,再加上「書本」就會變成是「閱讀」,那故事就會開始對聽故事的人產生意義。
 
說故事雖然是為孩子帶來歡樂的活動,但是我們仍舊希望說故事最後的目的不僅僅是如此而已,而是能夠把學生帶向書籍的閱讀。
 
說故事對於低年級的小朋友而言,不僅僅是故事的趣味而已,他們從聽故事的過程中開始建立未來使用語彙的資料庫,並且建立對於閱讀的興趣,所以如果孩子不能夠從聽故事這裡開始學習語言,而是把孩子放在電視機前面的話,我想每個人都知道,他們將來會運用哪一些詞彙和哪一種說話的語氣和人溝通了。
 
也許有的人會說,那就直接拿字很多的書讓他們學習,很快他就看得懂了。我想這種作法應該就是成語中所謂的「揠苗助長」了。

因為如果孩子在閱讀文字的能力還不是很強的時候,硬給他很多書籍的話,往往會有二種情形:如果鼓勵他、引導他,他會從閱讀中得到成就感,會建立對於閱讀的信心與興趣,很容易就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如果沒有適當的引導,他會在閱讀中因為看不懂而產生挫折感,對於閱讀便不會產生興趣,更別提閱讀習慣的養成。
 
「說故事」就是在建立孩子與閱讀關係的橋樑,「說故事」運用生動活潑的語調和豐富的肢體動作,把書中的故事呈現出來,讓孩子對於故事產生興趣。
 
我常常舉一個漫畫書《哆啦A夢》中一段〈人類書帽〉的故事,做為「從聽故事到閱讀」的最佳例證。
 
故事是說:大雄的老師要求他們少看漫畫書,要看文字多一點的書,而且要寫讀後的感想。這對於不愛讀書的大雄來說當然是不小的壓力,他一拿到書就心情好沉重,一打開隨便瞄一瞄就頭昏昏的,看了兩三行後就頭昏眼花。
 
大雄只好求助於哆啦A夢的道具來幫助他解決問題,哆啦A夢拿出了「人類書帽」給大雄,只要把書名寫在道具的封面,然後戴在人的頭上,故事自然就會從嘴巴裡說出來。

大雄覺得真的是太棒了,於是就想要找人念故事給他聽,但是大家都太忙碌了,沒有人有空幫忙他。後來他想到班上最愛讀書的出木杉,好不容易以帶他到未來世界去做為交換條件,才換得他同意念書,出木杉後來幫大雄挑選了一本《十五少年漂流記》,做為大雄的讀書心得作業。
 
故事的內容很精彩,尤其是透過出木杉生動的念出來,馬上就讓大雄沉浸在故事緊張的情節中。利用「人類書帽」念故事的過程中還可以插上書籤暫停,念故事的途中還得讓當「書」的出木杉去上廁所,最後故事還沒有念完,出木杉就因為聲音沙啞而無法再說下去,只好要求大雄自己繼續看下去。

想知道最後結局的大雄,便自己拿起書看了起來,結果看到半夜還不願意睡,連媽媽都跑來勸大雄早一點休息。看到大雄難得這麼用功看書,哆啦A夢就跟媽媽說:「好不容易知道讀書的樂趣,就讓他看吧!」
 
「人類書帽」雖然只是藤子不二雄筆下的一個幻想的道具,但是他其實是有根據的,這個道具無論從功能還是目的來看,其實就是我們所謂的「說故事」活動,透過生動的說演方式呈現書籍中的內容,遠比直接閱讀文字來得吸引人, 但是當興趣被挑起了, 到最後還是會回到文字的閱讀上。

在《哆啦A夢》的這個故事中,大雄如果沒有出木杉當「人類書帽」念書給他聽,大雄絕對不可能乖乖的把書從頭到尾看完,正因為「聽故事」的過程,對於故事產生興趣,最後轉化成為「閱讀」,這個過程不就是我們每一個關心閱讀的人都期望達到的目的嗎?
 
了解「說故事」與「聽故事」對於閱讀的重要,學校就應該積極的為學生設計與安排說故事的活動。學校的志工是最適合進行培訓與利用的團體,只需要安排培訓的課程,便能夠讓故事志工進入班級說故事。如果學校因為資源缺乏,或是志工的人力不足,也可以跨校組成策略聯盟,彼此相互的支援。
 
有些縣市非常重視閱讀,甚至以縣市政府的資源與力量來進行故事志工的培訓,安排初階、進階課程來培訓專業的故事志工,受訓期滿後授證,並接受偏遠地區學校的申請,由縣市政府補助交通費,安排巡迴的說故事服務,讓沒有故事志工學校的學生也能夠享受聽故事的樂趣。
 
★江老師的閱讀魔法-說故事的魔法
說什麼故事?
一、說自己的故事:可以拉近聽故事者與說故事者的關係,建立彼此之間的信賴感與默契,減少說故事過程中因為陌生而產生的衝突與不安,也可以對高年級的學生說一說老師自己的成長故事,學生會很有興趣,尤其是老師的愛情故事。
 
二、說書裡的故事:這是最安全也最容易掌握氣氛的方式;如果能夠利用大書來進行說故事,不但讓所有角落的學生都看得到書,更可以提高聽故事者的興趣。
 
怎麼說故事?
一、外在的條件:聲音的語調要有高低起伏、要有聲音的表情、咬字要清楚、適度的運用肢體動作,但是不要過度誇張,眼光要遍及每一個聽故事的人、表情要『演』出來讓孩子看到、小道具的運用(手偶、指偶、道具)、大書,部分的角色也可以請聽故事者上來扮演,有時候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內在的心理:說故事的心態、目的,是要為孩子帶來歡樂與正向的影響,不是打發時間而已。故事的技巧可以磨鍊,但熱情卻要靠激發。
 
說完故事之後?
一、不要說教:讓孩子從故事的內容中心領神會,才能真正達到『內化』的效果。別忘了孩子聽故事最重要的目的是得到『樂趣』。
 
二、可以運用簡單的小問答遊戲,讓孩子回顧今天的故事,讓說故事活動不會虎頭蛇尾。如果可以的話,準備一些小獎品,鼓勵回答問題的孩子。
 
三、如果是一系列的說故事活動,可以為下一次的說故事預留伏筆,安排故事密碼,孩子會從這樣的過程中學會等待。
 
四、提供與當天故事相關或相類似的書籍,延續故事的『熱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abylily Wang 的頭像
    Babylily Wang

    Babylily Wang的部落格

    Babylily 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