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閱讀:不一樣的卡梅拉

這是女兒中班時最喜歡的一個故事。一直很想把這個故事講給孩子們聽。但是,有很多顧慮:書的開本那麼小,面對59個孩子,圖的觀察是個問題;文本故事那麼長,沒有的圖的觀察作支撐,孩子們能夠持續聽下去嗎?……如此一擱就是三個月。和曹老師商量後,在一個周五上午,臨時決定:今天下午就講這個故事!我們的電腦中有掃描製作好的電子書,利用液晶投影,兩個班級118個孩子一起到多功能大教室上!

於是,開始了《不一樣的卡梅拉》繪本故事之旅。

一百多個孩子的組織並不象我們想象中的那樣繁、那樣難。當孩子完全投入到故事之中、專注於畫面觀察後,我們甚至有一種“輕鬆”和“愜意”的竊喜……

之後,我們又分班級各自在班上開展了圖書閱讀。從“電子書”到真正的“書”,孩子們在兩次閱讀之旅中又呈現出讓我們激動和驚喜的發現!

讀書的樂趣,不過於如此!!!

第一次:電子書的閱讀賞析

一、故事前的談話

師:小朋友聽過小雞的故事嗎?

幼:大灰狼吃小雞……/狐狸吃小雞……/老鷹抓小雞……

師:真正遇到大灰狼、狐狸、老鷹被它們吃掉的小雞其實很少的。在生活中,在農村奶奶的家、農場裡,小雞的生活很有趣……你看到、你知道哪些真正的小雞的事情嗎?

幼:小雞吃蟲子……/小雞生蛋……/小雞也打架玩兒……/小雞在田裡吃草,晚上就回自己的窩……/母雞媽媽還會帶小雞……/小雞跳上了籃子,就不敢再跳下來了……

師:小雞會游泳嗎?(不會!)要是有一隻小雞說:“我想去看海”……

幼:小雞不會游泳……/小雞會淹死的……/小雞不是小鴨子……

師:恩,小雞的爸爸聽了小雞說的這句話後(出示畫面)你們看——

幼:它爸爸把他拖回家了!/爸爸說:你想要淹死嗎?/真不聽話!不乖!

師:這隻小雞後來有沒有去看到海呢——出示衝浪的畫面——

幼:哇!!!在大海里……/是衝浪!真厲害!!

師:這隻特別的、不一樣的小雞的名字就叫卡梅拉。這隻雞是個女孩子,它有很多的故事,今天,我們來看它的第一個故事《我想去看海》。

在孩子們的記憶中儲存和定格了一個個關於小雞被欺負的弱者的形象。然而小雞有自己的生活,小雞自己的生活是多種多樣的!當這種認識事物的角度轉移、更換、逆轉,孩子們獲得的是對生活中小雞的回憶、思索,更多了對故事中不一樣的女小雞“卡梅拉”的好奇和嚮往!

從那些熟知的小雞故事到生活中對小雞的觀察了解,最終回歸繪本閱讀故事的主題“我想去看海”,孩子們對一個嶄新故事的心靈感受和體驗的觸角漸漸的敏感、伸長、延展……於是,共同走進了一個趣味昂然的故事,故事,開始了——

二、故事中的講述:不一樣的“卡梅拉”

(一)封面和扉頁

師:不一樣的卡梅拉(1)---我想去看海。法國克里斯提昂·約裡波瓦,文; 克里斯提昂·艾裡施 ,圖;鄭迪蔚、漪然 翻譯。

這是法國的克里斯提昂·約裡波瓦和克里斯提昂·艾裡施的照片,他們可是親兄弟呢!

幼:他們都是外國人……法國的……喲,大鼻子,嘻嘻……

(二)內容講述

在講述的過程中,我們看見了孩子們共同的喜歡、驚奇、激動、疑惑——

1、“看海……”——再次翻到大公雞爸爸拖卡梅拉的畫面時,小朋友幾乎是一下子激動起來:爸爸的眼睛是生氣的眼睛……你看毛都掉了……

2、“呸呸,好鹹哪!”“……還在水裡尿尿……”這兩個短句被孩子們在嘴裡被邊笑邊說反覆了幾遍!

3、“把這隻雞拖去煮了……”大教室裡一下子安靜了下來……

4、“下個蛋好難呀!”——教室裡的氣氛又緩和了起來,小朋友們開始嘻嘻笑著看著那些生蛋的場面,有些在小椅子上還模仿著卡梅拉撅屁股、束肚子的模樣……

5、“我想去看星星”——啊!怎麼跟她媽媽一樣啊……

(三)、故事後的談話:說來聽聽……

這次的閱讀活動是在多功能大教室展開的。兩個班級,118個孩子。用液晶投影看掃描好的圖書。場面很大。難免有些煩。以至於回來的時候請小朋友說說自己的感受時,有小朋友說:不要這麼多人看了,太煩了!

但是,孩子們對圖書的觀察、理解和感受讓我和曹老師激動不已。我們請孩子回憶自己所喜歡觀察的畫面和對話時,孩子的選擇並討論了這些畫面——

1、大公雞爸爸生氣拖著卡梅拉……

師:爸爸幹嗎那麼生氣呢?

幼:爸爸怕卡梅拉被水演死……/卡梅拉會被陌生人帶走的……/大海很遠,卡梅拉會不認識回家的路的……/那會兒應該是睡覺了……

2、“呸呸,好鹹哪!”“……還在水裡尿尿……”

師:你們怎麼喜歡這幾句話的呢?

幼:我們也嘗過的,我也吐出來的呢!/海水很鹹,卡梅拉受不了了,呸……/好玩兒……

師:卡梅拉怎麼會在水裡尿尿的呢?你們還這麼喜歡他!

幼:卡梅拉熬不住了……/大海里又沒有盆子沒有抽水馬桶……/卡梅拉在大海里玩兒,他是試試大海會不會生氣的……/沒關係的,卡梅拉小,大海又不是游泳池,大海不會生氣的……

3、展示遇到帆船船隊的畫面。

師:卡梅拉開心嗎?最開心的事情是什麼?

幼:遇到那隻紅色的小雞……/對!他們還生了孩子呢!

師:我覺得它要感謝那個救他的船隊……

幼:不是,是大海把卡梅拉衝上去的!/他們還想吃他呢……/是卡梅拉自己救自己的……

師:哦,原來,這種幸運也是要靠自己努力才能有呀,是吧?

幼:是的!/ 對!

4、故事背後的故事……

師:你們還記得這個船隊嗎?這可是一個特別的船隊呢!

很久以前,人們以為大海的那邊就全部是大海,陸地這邊就全部是陸地。多虧這個了不起的哥倫布,他帶領著船隊在大海上航行,發現了:大海的那邊其實還有……

幼:沙灘……/樹林……/小雞……

師:是的,這個哥倫布發現了新的陸地,發現了“新大陸”!這可是一個了不起的發現啊!!

幼:卡梅拉也發現了新大陸!

師:是呀!可是卡梅拉和哥倫布對新大陸的發現開心的不一樣呢!哥倫布帶著這個問題“大海的那邊就全部是大海嗎?陸地這邊就全部是陸地嗎?”去航行的,然後發現了新大陸,覺得自己特別了不起!卡梅拉呢……

幼:卡梅拉在大海上過夠了……我爸爸在船上過夠了回家睡覺都覺得船在動!/卡梅拉高興在森林裡遇到了那隻紅雞……/卡梅拉在樹林裡能夠找到蟲子吃,在大海上吃不到好東西……

在孩子們分享自己觀察聆聽的感受過程中,我們再次感受到:那些孩子喜歡的畫面和文字勾起的不僅僅是孩子對故事本身的好奇和熱情,更是激發了孩子對生活經驗的回憶和體察。小雞的故事不單純只是小雞自己,更攙雜糅合了孩子們的經驗的共同參與,於是在故事的演進、回味過程中,有時候,孩子們和卡梅拉一同前往,身臨其境;有時候,孩子們又抽身反視,品味尋思。閱讀活動,常常因為這種豐富的故事中的體驗和故事外的品讀,更加生動和曼妙了起來!

“我們對文學的品位,就深深植根於這些曾經聽過的故事、我們對故事的需求,以及我們對故事的詮釋與理解中。”——錢伯斯在《打造兒童閱讀環境》中的那些字句帶著親切和熨貼的溫暖,和著孩子們帶給我的陣陣激動和欣喜,不斷的滌蕩著我的心。

四:其他的感受和發現……

討論了足足有35分鐘。孩子們還興味盎然。我讓孩子們把自己的發現告訴身邊的小夥伴兒或者是老師。於是,又聽見了這樣有趣的疑問:

老師:為什麼海水是鹹的?

老師:什麼是小情人?他們靠在一起,就是小情人嗎?

老師:為什麼回來了媽媽說她是大姑娘了?……

這三個問題中,我把第一個問題拋給了大家,在集體中詢問答案未果後,我告訴孩子們“陸老師的家裡有一本書《胡椒生長在哪裡》(《東方娃娃》繪本版),裡面就有‘海水為什麼是鹹的’的故事”,下周我們一起看;我告訴第二個孩子,因為他們男小雞和女小雞互相喜歡有感情,人家就開玩笑說他們是“小情人”;第三個問題我讓這個孩子問身邊的小夥伴兒,小夥伴兒想了想告訴他:她都會生蛋了!當然是大人了!!!

其實,孩子在一本書之外的發現和捕捉和他們的個性密切相關的。當這種訴說得到了尊重,有了滿意的應答,對於孩子而言,書是一種故事之中心靈之外圖解;而有幸聆聽意會孩子的聲音之外的老師,獲得了與孩子個別交流和理解的機會!

有些問題的回應,可以在集體中分享,因為一本書的閱讀豐富了大家的認識和求索,因為繪本閱讀,我們共同把書讀厚、讀寬,把視野投向遠方;有些問題的回應,我們感受到孩子對敏感話題中的好奇,及時的個別化溝通疏導更加有效適宜。

和孩子一起讀書。繪本向我們敞開了一個豐富的世界,我們在彼此共讀中,多了對於成長、發展中的孩子傾聽訴說和理解疏通的“親歷”、“在場”的機會!也多了在知識的積累和學習中的類似“文化認同”的共同話題!

繪本是平台,是階梯。是我們與孩子互相理解溝通的一個“潛藏式匯合面”。我們在繪本閱讀中拾級而上:豐富了彼此的生活。彼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不一樣的卡梅拉之《我想去看海》

——繪 本 閱讀 實 錄

其實,整理閱讀的過程全然沒有和孩子一起閱讀的過程本身那麼享受,那麼輕鬆。但是,整理是一種重生!是對自己和孩子一同經歷和遭遇的梳理,也是對過程中的種種潛藏經驗以及不足的捕捉和審視。所以,當四周變得安靜,我便開始了輸理的過程……

整理《不一樣的卡梅拉》的過程,我自是帶著隱隱的激動和欣喜的!

好書就是好書啊。

書對孩子的感召和引領,盡在無數個孩子對畫面文字的重複觀察、反覆聆聽、爭相解讀、表達爭論……的片段之中了,那種投入和激情也讓已經無數次看過、讀過這本書的我也又一次投入:投入書的閱讀、投入課堂的閱讀共享、投入閱讀後的記錄整理之中。

 

(一)

第一次講這個故事時,我們看的是電子書。

第二次講這個故事時,我們回到了原原本本的圖畫書中。

(1)

當那本《我想去看海》呈現在孩子們面前時,小朋友們一下子叫了起來:

啊?書怎麼這麼小呀! / 不一樣的卡梅拉!是“不一樣的卡梅拉”!!/不對!是“我想去看海”!/咦?書上還有五角星?一、二、……五,五顆!五顆星星!!哇噻……

等到孩子們看夠了,討論夠了我告訴小朋友:

你們說的“不一樣的卡梅拉”在書的左上角、白的地方,“不一樣的卡梅拉”有6本,這是第一個故事,所以還有一個小“1”在這裡;

你們說的“我想去看海”就是這本書的名字,大大的,在書的中間的上面;

你們喜歡這個故事嗎?是的!不只是你們喜歡,陸老師、陸老師的女兒,還有許多許多的大人、小孩和我們一樣都喜歡這本書!所以,這本書在網上被評為“五星級童書”……

……

孩子們聽得認認真真的!當他們的觀察和發現或說是記憶和再認得到了肯定並在講述中得到了輸理時,那種認真的態度應當是包含了對自己觀察理解的認可,以及對書、對閱讀的熱愛和嚮往的!

(2)

閱讀活動開始了。照例,我們是從書的題目、著者、出版社……一一講述起的。今天,小朋友們又有了新的發現:

幼:怎麼會是兩個人翻譯的?

師:——有時候,為了翻譯得更準確一點,有的書是兩個人商量著一起翻譯,那麼書上就要寫兩個人的名字了!

翻到了扉頁,繼續重複書的題目、著者……小朋友已經熟悉了這種講述的節奏,並和著我的速度,和我一起講述了起來:趁機,我指點著那些醒目些的字,讓孩子一字一頓的讀,孩子們讀得有模有樣的!

幼:老師,還有字你沒有讀!你讀呀!/不是的,那不是書上的字,是寫的字!

師:——那你猜這裡寫的字是什麼呢?

幼:不知道……/老師,是不是名字?!

師:許超、許越。對了。這是名字。這本書是許超、許越的媽媽給他們買的。除了寫名字,還有的人—象陸老師吧,喜歡把我名字、買書的時間、買哪裡的……都寫在書“扉頁”的左下方!

幼:……嘖……啊……

很多時候,我都感覺到:我和孩子們之間的閱讀是籍著“書”而來,收穫和喜悅常常超越在“書”之外。每逢此刻,孩子們亮晶晶的眼睛和教室裡靜悄悄的聲音總是激盪著我的心!於是,那種被激發起的成就感和責任心一次次的促動著自己與孩子一次次的走進閱讀之中,分享閱讀,也享受閱讀……

 

(二)

第一次是讀故事。第二次就變成了講故事了。

第一次讀故事時,老師是主角。現在講故事時,我們互為主角。——這話怎麼講呢?是這樣的:

※ 有時候,我根據孩子對畫面和故事內容的回憶表現出來的興趣,鼓勵孩子把自己已經理解和體會到的故事的精彩的地方講述出來:

師:卡梅拉為什麼不想生蛋?

幼:它想去看海!

師:一隻小雞怎麼知道大海?

幼:鸕鶿告訴他的!

師:鸕鶿都給他講了些什麼大海的事情

幼:老師你翻過來看哉!然後,孩子們就一起互相補充著看畫面中展示出來而文字中並沒有詳細敘述的內容:講大鯊魚的故事;講海龍的故事;有飛魚的故事;還有美人魚的故事!有小朋友還補充著告訴我,雖然有的故事很可怕,但是卡梅拉還是很想看海!

……

※ 有時候,我把故事情節的發展脈絡用提問的方式串聯展現在孩子面前,鼓勵孩子通過回憶和想象再現故事:

師:爸爸聽了會怎麼樣?

幼:我要把你關到窩裡不讓你出來……/用一根小棍子揍你的小屁股……/真不象話,不給你買好吃的……/不睡覺也要睡覺,快點回家去!……

那麼多的孩子都投入了爸爸的角色中,語言的表達和動作的表現遠遠超越在故事之外,與其說講述的是卡梅拉的故事,還不如說是他們自己的故事、他們自己想象中的卡梅拉的故事!

師:卡梅拉回窩去能睡得著嗎?

幼:當然不能!它還想看海呢!

師:我們一起來看看(教師看書講述)——真的!卡梅拉一個人走……走得順利嗎?

幼:不順利,很辛苦……/但是,它很勇敢!/它真的看到了大海呢!!

師:(翻閱,講述行走的過程:卡梅拉的努力)……哇,大海!!

……

※ 有時候,我讓孩子以角色的身份直接投入故事情境中去,表達、表現,表達的過程看到了許多“卡梅拉”的共通之處,也看到了各色各樣的卡梅拉的個性特點,更看到了孩子們對故事和故事中人物的理解:

師:如果是你,吃了很多苦、忍受了許多的害怕、疼痛,終於看到了你想去的大海,你會怎麼樣?

幼:啊!我的大海!我來了!/我要在大海上翻許多的跟斗!/我想在大海邊玩沙子,把自己用沙子埋起來睡覺/我要跳到海里去抓一條魚上來吃……/我也會偷偷的嘗一下海水,我也會在水裡尿尿……

師:可是,當海岸線消失了之後,你不認識東西南北了找不家了之後,你怎麼辦?

幼:我也會哭的,可是哭又沒有用,可是還是要哭……/會很害怕,很害怕/……

師:我們一起來聽聽這一段,當時卡梅拉的心情……是不是這樣!(師對照圖朗讀)

幼:是的!!孤零零的,聽了都覺得身上冷了……/不要擔心,過一會兒就好了,有了船來了……

——就這樣,講呀講呀,從8點45開始,講到9點25分,還沒有結束!孩子們依然興致勃勃!!但是,一個故事不得不停下了,因為新的一課又要開始了。孩子依依不捨的與故事告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abylily Wang 的頭像
    Babylily Wang

    Babylily Wang的部落格

    Babylily 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