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家中的小霸王,讓你招術用盡,還是身心俱疲嗎?50個創意處罰妙方,讓你打造自己的「管教百寶箱」,停止再當抓狂父母吧!
場景一:「你要是罰我關在房間裡,我就打開冷氣,把衣服脫光,凍死在裡面!」
小學五年級的小威又跟爸爸起了衝突。
這不是他第一次威脅爸爸。曾經,爸爸要處罰他,他威脅要跳樓,一隻手和一隻腳就懸在窗外。「這可是三十一樓啊,」媽媽、爺爺、奶奶、阿姨都緊張的在旁邊,「拜託」小威把手腳收回來。
結果,小威獲勝!他不但躲過處罰,爸爸之後還把家搬到一樓。
然而,小威的威脅推陳出新,用頭撞牆、開門作態離家出走,樣樣都來。在上海工作的台商爸爸,頭痛不已,今年暑假返台,特別帶著小威一起到醫院尋求專業協助。
場景二:五歲大的芯芯,因為一歲多的妹妹爬過她的玩具,竟然拿起玩具朝妹妹狠丟。剛下班的爸爸看到這一幕,氣炸了。
「我那時想,鎮暴警察驅離這種暴力分子,就是用水噴!」二話不說,他抓起芯芯往浴室走,用蓮蓬頭噴她。他當時只想,讓芯芯也嘗嘗被暴力對待的後果。
沒想到,「事發」一年多,芯芯還經常跟人家說:「我爸爸拿蓮蓬頭噴我。」為此事已自責一年的爸爸,當場面子掃地。
上述兩個場景,似曾相識?面對孩子的負面行為,父母常陷入困境。
小威的爸爸,是忙碌的台商,全家把兒子寵上天。但隨著小霸王長大,目無尊長、打架等行為令人頭痛,每次想管教時,總不敵兒子層出不窮的「創意威脅招數」,他只有屈服的份。
家有怪獸小孩……
威脅、傷人難自制,說不聽、不敢打,父母身心俱疲
令人驚訝的是,芯芯的爸爸,是大名鼎鼎的臺安醫院小兒心智科醫師許正典。八年多來,他總是和藹可親的協助上門求診的無助親子。然而,「父母也是人,也有情緒,」回到家,拖著疲憊的身子、超負荷的大腦,於是,偶爾也會有不當的處罰。
現代父母越來越忙,小孩的功課壓力越來越重,親子間的相處時間變少。當孩子發生負面行為時,父母來不及發現,等到發現時,又常因虧欠而縱容,或用錯處理方法,久而久之變成惡性循環。
兒童負面問題增加,已讓小兒心智科門診負荷越來越大。許正典八年多前開始看診時,每個月約六十個門診量,現在已暴增到五百個,成長七倍。為應付龐大門診量,六月份,臺安還特別開設自費的臺安診所敦南心智發展中心。
小兒心智科醫師超時看診成為常態,台大醫師高淑芬醫師的上午診,常看到傍晚六點;許正典最近一次的下午診,也看到晚上十一點。
然而,現代孩子的負面行為千奇百怪,傳統的處罰方式不再奏效,父母管教方式能更具創意,提高管教效能嗎?
「多數父母壓力已經大到根本沒有創意,只有創傷了,」許正典苦笑。「蓮蓬頭事件」讓他深自檢討,這種處罰可能造成女兒的心理陰影。因此,當孩子出現負面行為時,「有時候,不處理比處理還有效,」「避免創傷,是聰明處罰的第一步。」他說。
管教,要跟上時代……
光用處罰只能治標,看穿偏差行為的背後意涵才能治本
現在,許正典若看到不滿行為,想打小孩時,「手一伸出去,馬上自我提醒,手就轉個彎、假裝要伸懶腰。」他伸出手來示範。當他想罵英文「雪特」(shit)時,轉念一想,「就轉個彎改說雪、雪、雪,『血小板』。」
女兒不解:「什麼是血小板?」他苦笑:「如果你不乖,爸爸就貧血、充血在血小板。」
「負面行為,是孩子表達複雜情緒的方式,他可能要表達痛苦、嘲笑、生氣、難過,」許正典說。若父母只對表面行為處罰,一定無效。
「許多父母都犯了這個錯——他們把注意力放在處罰上,而不是放在偏差行為本身。」美國知名教育學者賽維爾(Sal Severe)指出,「如果你發現,處罰的次數增加了,但負面行為沒有改善,這就表示這個處罰無效。」因此,找出負面行為背後的原因,才是治本之道。
那麼當孩子出現負面行為,父母該怎麼辦?
父母,要從頭學習……
靜下心做三門功課:情緒抽離、正確歸因、對症下藥
第一步,先簡化、抽離,不要把孩子的行為與自己的情緒做連結,以免把事情複雜化。「回到家,先洗手,等於洗去一身的疲憊,換個心情跟孩子相處,」許正典建議。
第二步,分析負面行為背後的原因,也就是「歸因」,這不容易,卻最核心。譬如,孩子總被說上課不專心。然而為何不專心?可能是孩子聽力不佳、甚至有學習障礙?或長期跟著父母作息晚睡,導致精神不佳?或孩子體質過敏、鼻塞?甚或孩子人際關係不佳,導致自卑、焦慮而無法專心等等。
然而,歸因不一定只出在孩子身上,學校、老師、外在環境都可能影響孩子的行為。譬如老師的人格特質、領導風格是否與孩子格格不入;老師最近是否壓力太大,本身也焦慮。
甚至,問題可能出在你家。夫妻常吵架、對小孩責罵多於鼓勵等,都可能讓孩子心理受創,表現不佳,或希望藉此吸引父母注意。
高淑芬舉例,當孩子竄改考卷,是否因「你常用一百分、零缺點做標準,」小孩做不到,只好欺騙?「國中以下的孩子,(負面行為)七成原因來自父母,國中以上受環境影響大,但會受影響,表示家庭也不太穩,」高淑芬觀察。
第三步,對症下藥,找出解決方案。然而,如何擬定聰明的解決方案呢?只要你掌握以下三大要點靈活運用,就可自己打造一個「創意管教百寶箱」,變成天才老媽或老爸。
方法,要掌握三點……
目標確實可行、少用「不」字、親子共同討論決定
一、管教策略目標必須確實可行。
如同Google中國區總裁李開復說,自信心是孩子潛力的「放大鏡」。如果父母能夠協助孩子擬定實際、可衡量的目標,孩子做到了,就開始慢慢有自信了。如果你擬定一個不可行的方案,「就像把孩子放到糖果屋裡,卻要求他不要吃東西;或把電腦擺在他前面,卻要他不去碰滑鼠」一樣,淡大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所長李麗君形容。
第二、必須以正面方式鋪陳,跳脫傳統的負面削弱法。
根據神經語言學,如果對孩子說「不准××」,孩子的大腦往往會忽略了「不准」、「不可以」這幾個字,只記得不被允許的負面事項。
因此,「多用正面的例子,少用負面例子,」李開復舉例,譬如孩子喜歡玩電腦,不要說「不准玩」,告訴他,如果你的成績夠好了就可以玩。把每一個「否定」變成「機會」,把自主權從你身上轉移到孩子身上。這樣不但能培養獨立能力,而且孩子還會為了自己的興趣,更努力做那些「必須做」的正面行為。
第三、管教方式,必須是親子討論後決定。
「規矩,要孩子深深記住,而且相信、理解,」李開復說。即使父母很確定該怎麼做,但如果設定規矩時能把選擇權給孩子,孩子才能瞭解規矩背後的「why」。也因為是共同討論的,孩子有參與感,被處罰時也會心甘情願。
找出孩子的病因,再把握上述三個原則,管教自然有效,若再加點幽默感,你就成為創意父母了。但前提是,「你自己一定要把(管教子女的)道理想清楚,」人本基金會新竹分會主任李慧貞提醒。
小寶,國小三年級學生,平常聰明伶俐,記憶力超強,但一遇到作業,總丟三落四,不是沒帶功課、考卷沒訂正,就是聯絡簿被老師寫紅字:「上課愛講話,影響同學上課……。」
小寶的媽媽是標準的「第一名」學生,她常納悶:「小寶怎麼跟我一點都不像?」每天晚上,媽媽苦口婆心的勸誡小寶,但「屢勸屢犯」,幾乎黔驢技窮。
這天晚上八點,媽媽疲憊的進門,小寶低頭不語。「不對,該不會聯絡簿又是紅字了吧?」她立刻衝進小寶房間,搜出聯絡簿,「天啊!」面對龐大的工作壓力,加上「可能不成材」的兒子,媽媽瀕臨抓狂,手快揮出去了。突然,她收回拳頭,「前幾天已經狠狠揍過他了,還不是沒用!」
生氣的她,決定讓小寶晚上到公寓頂樓睡帳棚。命令一出,小寶的爸爸負責搭帳棚,小寶的姊姊幫弟弟拿了睡袋、手電筒等備用品上樓。漆黑的夜晚,開放的頂樓空間,小寶在帳棚裡,守著一盞微弱的手電筒,哭著睡著了。
整個晚上,媽媽輾轉難眠,不斷上樓查看,對著熟睡中的兒子又抱又親,開始檢討自己的教養策略。同時,這個處罰,顯然也在小寶心中留下深刻的懲罰效果,在第一時間,也避免了親子間的肢體衝突。許正典評論,這在心理學上,既合「暫時隔離法」,也具有「心理懲罰法」的效果。
實行,可以有創意……
頂樓露營一天,剝奪享受學惜福 孩子聯絡簿從此不再被寫缺點
隔天是週末,媽媽還是命令小寶不准下樓,只能在炎熱的頂樓上寫功課,讓小寶體會沒有冷氣、沒有冰水喝的環境,希望小寶能夠因此惜福,不再凡事漫不經心。這個處罰原理,則是「權利剝奪法」的變形,藉由剝奪孩子喜歡的東西或享受,讓他反省。
自從那次以後,小寶的聯絡簿就沒再被寫紅字,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聯絡簿攤在餐桌上,讓媽媽檢查。現在問小寶:「還要不要到頂樓睡?」他馬上就說:「不要!」
小寶媽媽的奮鬥記還沒結束。這一天,吃過晚飯,小寶開始搖頭晃腦,回想今天有哪件事情值得嘉獎,因為媽媽規定,每天要寫一篇日記,題目是:「我今天很棒,因為……。」
原來,媽媽又出奇招了。雖然小寶沒再被老師寫聯絡簿,但學習行為還是稍嫌被動,整天只想著下課出去玩鬼抓人,每天寫日記也是敷衍了事。媽媽很苦惱,忍不住問姊姊牙牙:「為什麼弟弟總要人家盯呢?我怎麼處罰都沒有用?」
「媽媽,我看妳別再處罰他了,既然什麼都沒有用,我想,我們都還不夠瞭解小寶吧!」語畢,媽媽被十歲小妮子的智慧震懾住,「我們應該先找出他的罩門才對!」
一語驚醒夢中人,媽媽開始思索。她後來歸納,雖然小寶與牙牙是龍鳳胎,但因女生發展速度較快,從小,不管學游泳、心算、繪畫等,牙牙樣樣比小寶突出,或許因此,小寶沒有誘因在學習上表現,反而用相反方式引起父母注意,甚至可能認定自己樣樣比較差。
於是,媽媽改變做法,她跟老師商量,希望小寶每天的日記題目固定為:「我今天很棒,因為……」。她打算用「重複練習法」讓小寶不斷練習看到自己的優點,將負面力量轉為正面。
就這樣,「幫老師抬桌子、幫同學還球、撿垃圾……」,這些都成了小寶每天的日記內容,小寶也開始從小地方累積自信。媽媽並每天在聯絡簿上,稱讚自己看到的小寶優點,連帶的,老師也改變只記缺點、不記優點的方式,寫下對小寶的讚美。
兩個月下來,小寶負面行為越來越少,越來越快樂,母子互動也進入正面循環。
根據台大精神科醫師徐澄清與多位心理專家的研究,處罰的方式包括暫時隔離法、自然承擔責任法等十一種類型的交互運用。不過,天主教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臨床心理師杜長齡提醒,「每個父母才是自己孩子的專家,」管教方法要因人、時、地、物而調整。
「無規矩不能成方圓,」台北市私立復興中學校長李珀說,當孩子分不清楚對、錯時,父母需要介入輔導。但人的行為養成都需要一段時間,「多久養成的壞習慣,父母就要有心理準備,花等同的時間幫孩子改掉。」根據她的經驗,一個好習慣的養成,起碼要二十一次以上的練習,而「一旦養成習慣,就會成為人格特質的一部分了。」
李珀直言:「如果沒有耐心,就不要想改,孩子還會是老樣子。」因為從一個想法變成一個行為,再變成習慣,「就是勞力密集工作,一點一滴的。」而「五到十一歲是孩子行為模塑的關鍵期」,之後就會變得加倍棘手,要付出更大心力。「有的父母覺得,小孩小時候就讓他玩,國中再管就好了,風險是很大的。」
不過,最重要的,「小孩負面行為,七成來自父母,」許正典根據他八年多來,兩千個病例歸納結論。
行動前,先照照鏡子……
小孩負面行為七成來自父母 自己做不到,很難要求子女改正
「孩子會看你怎麼做,而非聽你怎麼說。每次孩子做不好的事,你就跟他大叫,甚至說出不好聽的話,他們當然認為,生氣時就該這麼說話。」李開復說。
高淑芬也舉例,父母常「叫小孩念書,自己卻從不念書。」小孩每天賴床、上學遲到,許正典反問:「是不是父母太晚睡?」或者,小孩愛看電視、不念書,「父母是否每天下班就窩在沙發看電視?」
以下是一則網路流傳笑話:
爸爸:「小明,我們來演戲,你演爸爸,我演你。」
小明:「好呀!好呀!」
小明立刻一手叉腰,一手指著爸爸,大聲喊道,「小明,你去牆角罰站!」
它點出了一個事實:孩子是看父母的背影長大的。為人父母者,要管教小孩前,請先照照鏡子吧。
*11種創意處罰類型 讓你不必打罵,也能教好孩子!
處罰類型:暫時隔離法
原理說明:將小孩暫時隔離在特定區域,冷卻情緒。
處罰類型:自然承擔責任法
原理說明:讓小孩自然承擔負面行為的後果。
處罰類型:身體運動法
原理說明:當小孩做出負面行為後,要求其做身體運動反省。
處罰類型:替代補償法
原理說明:扣小孩用零用錢、做額外家事,或透過文字、圖畫、活動等方式反省。
處罰類型:權利剝奪法
原理說明:把小孩最喜歡的東西或享受,在一定時間內剝奪。
處罰類型:不予理會法
原理說明:對其負面行為不要有任何處理。
處罰類型:心理懲罰法
原理說明:剝奪尊嚴,讓他丟臉。
處罰類型:角色互換法
原理說明:讓小孩假扮對方,了解別人的心情。
處罰類型:身體管束法
原理說明:要求小孩立即停止身體動作。
處罰類型:重複練習法
原理說明:要求把對的動作,多做幾遍。
處罰類型:復原及過度修正法
原理說明:要求小孩將負面行為造成的情況,恢復原狀,甚至做到比原來還要完整。
資料來源:《兒童行為治療》等著作
*先冷靜,再捫心自問 別當抓狂父母!
第1步:發生衝突當下,暫停片刻
當孩子的行為令你感到憤怒,情緒就要失控時,心中可想一個公式:「1、3、10」。「1」是告訴自己「鎮靜」;「3」是做三個深沉而緩慢的呼吸;「10」是腦海中默念從一數到十。這可以幫助你先冷靜下來。
第2步:從3大面向,進行自我對話
1、我對孩子管教方式對不對?
我是否常用刻薄羞辱的話語責罵孩子。例:「狗改不了吃屎。」「你沒救了!」
我是否對孩子嘮叨不休,只管說教,不聽孩子的心聲?
我是否缺乏耐心,只要求結果,沒有照顧到過程?
我對小孩講話的方式,是否動不動就生氣?
2、我對小孩的要求對不對?
我評估過小孩的能力嗎?他能做到我要求的標準嗎?
我了解小孩的個性嗎?我訂定的規範,是否他不可能做到?
3、我自己的作為對不對?
我是否叫小孩做的事情,自己從來不做?如:看書、運動。
我是否叫孩子不可做,自己卻帶頭做?如打人、發脾氣、生活散漫、房間雜亂。
我是否曾答應孩子的事不能實現?
我是否在孩子面前爭吵、打架?
我是否在孩子面前說髒話及說別人壞話?
資料來源:台北市家長協會等
*處罰有效後要獎勵,效果更持久
處罰小孩後,若小孩負面行為減少或消失了,就必須予以獎勵,讓孩子的情緒回復平衡的狀態,也可激勵孩子往正面發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建議,獎勵和處罰的比例應達到四:一。但臺安診所醫師許正典說,「台灣父母能做到一:一就可以偷笑了」。
「我常問來求診的父母,你講了一堆都是要孩子改的地方,那你覺得他有沒有優點?通常答案都是嗯……了半天,講不出來。」
獎懲有效的前提是,懲罰要剝奪其「最愛」,獎勵也要給其「最愛」。父母可根據孩子特質、年齡、最愛之不同加以變化。以下舉例一些有創意的獎勵招數:
一、量身訂做型獎勵:送他三個願望;幫小孩養小豬撲滿一次;畫一張他的可愛肖像送他;帶他去拍大頭貼,然後將大頭貼製作成獎狀,寫下獎勵的事跡;帶他去聽最愛歌手的演唱會;送他寫有「你好棒」的三顆氣球等。
二、公開讚美儀式型獎勵:在聯絡簿留言,請老師公開讚美;製作寫上他良好行為的獎狀,由家人簽名送給他;讓他當一週家裡總管,有權決定家人獎懲規則等。
三、免除勞務型獎勵:賦予他一次指揮權,可以監督、分配家人做家事;幫他整理房間一次;幫他洗頭髮一次等。
------------------------>>>打開創意處罰寶庫
理者:黃瑞瑩、燕珍宜
小孩發生負面行為時,當父母的您,不用抓狂!本刊從學校、家長、網路、醫院等管道蒐集50個絕妙好計,您可以根據孩子特質,自由加以變化運用。
如果,孩子只關心自己不會「包容」
負面行為:滔滔不絕的抱怨師長、同學的行為,讓父母無法做事。
創意處罰招術:請他把憤怒寫在紙上,然後撕成碎片丟到老遠。
處罰類型:替代補償法
負面行為:沒有愛心,例如在公車上,不會讓座給老人。
創意處罰招術:請他自訂關懷別人誓約一張,簽名並貼在醒目的地方。
處罰類型:替代補償法
負面行為:不知道感恩,以為別人為他做事,都是應該的。
創意處罰招術:實施夜間感恩,每天睡覺前,要求他對當天一件事情表達感謝,日積月累就知道感恩。
處罰類型:重複練習法
如果,孩子用錢無度離「儉樸」太遠
負面行為:和同學比較,抱怨自己房間太小。
創意處罰招術:請他找出家裡需要改善的地方,請他獨立改善。
處罰類型:替代補償法
負面行為:亂花零用錢去買線上遊戲,吃午餐的錢不夠,偷偷跟爺爺要錢。
創意處罰招術:零用錢月給改成週給,讓他手上沒有大額的金錢,杜絕大筆無謂的花費。
處罰類型:權利剝奪法
負面行為:不愛惜用品,例如鉛筆盒買了一個又一個,舊的就亂丟。
創意處罰招術:請其盤點擁有物品清單,每樣用完才能買新物品。
處罰類型:自然承擔責任法
負面行為:整天就想著吃,而且特愛吃高熱量的食物。
創意處罰招術:找親朋好友連續開導2小時疲勞轟炸,告訴他貪吃,會造成肥胖等問題。
處罰類型:心理懲罰法
負面行為:需索玩具無度,哭鬧不停。
創意處罰招術:拿臉盆放在其面前,表示讓他接淚水後不理他。
處罰類型:不予理會法
負面行為:手機費過高,原本答應降低,反而暴增。
創意處罰招術:先由父親摔手機表達不滿,讓其心理受到懲罰,再取消使用權利,最後再透過談判取得共識,超支部分由洗碗代替。
處罰類型:心理懲罰法、權利剝奪法、替代補償法
審閱:臺安診所敦南心智發展中心許正典醫師
如果,孩子「紀律」總是亂糟糟
負面行為:沉溺網路,功課敷衍了事,從班上前10名變倒數第5名。
創意處罰招術:請他將上癮經過及讓課業一落千丈的後果,拍成警世片放部落格,規勸大家使用網路要自制。
處罰類型:替代補償法
負面行為:懶得起身丟垃圾,桌子底下滿地都是垃圾。
創意處罰招術:請他利用回收廢棄物組合成垃圾桶,放在自己桌下。
處罰類型:替代補償法
負面行為:在家裡桌椅上爬上爬下,跳來跳去,險象環生。
創意處罰招術:請他把這力氣用來幫父母搥背。
處罰類型:替代補償法
負面行為:愛看電視,看偶像劇到深夜,上課滿腦子想偶像,考試不及格。
創意處罰招術:請他將過度迷戀偶像,卻使自己收到紅字的心情,寫成反省歌詞,並套用流行歌曲唱出來。
處罰類型:替代補償法
負面行為:就寢時間到了,仍跟手足打打鬧鬧,不安靜睡覺。
創意處罰招術:跟他們說既然精力旺盛,請他們立刻起來掃地、做家事。
處罰類型:替代補償法
負面行為:睡前老是不刷牙,需要父母一再提醒。
創意處罰招術:請他隔天當家庭衛生股長,負責維持家裡的清潔。
處罰類型:替代補償法
負面行為:週末跟同學出去逛街看電影,多次逾時未歸,讓父母等門又擔心。
創意處罰招術:把睡袋留在陽台,讓他無法進家門睡覺,可使他警覺逾時不歸,就無法享受家庭溫暖。
處罰類型:自然承擔責任法
負面行為:到遊樂場玩,不聽父母交代,掙脫父母雙手,自己跑去玩。
創意處罰招術:父母故意躲在附近觀察他的動向,等回過神找父母,讓他驚惶失措一下子再現身。
處罰類型:自然承擔責任法
負面行為:飯菜煮好,還在玩耍,不按時吃飯,而且還挑食,不吃青菜。
創意處罰招術:過了用餐時間,將飯菜及所有零食收起來,不讓他吃,還找機會帶他體會下田之苦。
處罰類型:自然承擔責任法、身體運動法
負面行為:上課愛搗蛋,影響其他同學上課,每天都被老師寫聯絡簿。
創意處罰招術:先知會老師、同學,然後陪他上課一整天,以示監督,讓他在同學面前沒面子。
處罰類型:心理懲罰法
負面行為:上學貪睡,而且慢吞吞推託。
創意處罰招術:將他貪睡及推託的模樣拍成影片,播給大家看。
處罰類型:心理懲罰法
負面行為:進出房間,像大少爺一樣,不輕輕關門,不僅吵人而且造成損壞。
創意處罰招術:跟他示範正確關門方式,然後請他輕輕關門10次。
處罰類型:重複練習法
審閱:臺安診所敦南心智發展中心許正典醫師
如果,孩子學不會「負責」
負面行為:寫作業不專心,寫幾個字就忍不住要講話。
創意處罰招術:打開窗戶,請他不准講話,專心計算10分鐘內有多少車輛通過,可讓其靜下心,訓練專注度。
處罰類型:替代補償法
負面行為:回到家裡只顧著玩,忘記寫功課。
創意處罰招術:設置罰錢筒,只要超過時間沒寫好功課就罰錢,滿了後捐出去。
處罰類型:替代補償法
負面行為:桌面亂七八糟,常喊找不到東西。
創意處罰招術:把桌面所有的東西全丟在廚房一個大垃圾桶內,要用自己找,而且每拿一樣要付10元到罰錢筒。
處罰類型:權利剝奪法、替代補償法
負面行為:玩過玩具,不收拾歸位,下次要玩,找不到一些零件。
創意處罰招術:把玩具全部丟在一個大垃圾袋內,讓他一個禮拜都不能玩。
處罰類型:權利剝奪法
負面行為:念書消極被動,考前未努力溫書。
創意處罰招術:對子女採取差別待遇,只帶認真者出國玩。
處罰類型:權利剝奪法
負面行為:丟三落四,經常忘記帶便當盒、課本。
創意處罰招術:對子女採取差別待遇,例如不讓丟三落四者擁有可儲值運用的摩斯漢堡卡等。
處罰類型:權利剝奪法
負面行為:多次忘記帶聯絡簿,考試錯誤也沒有訂正,屢勸不聽,媽媽瀕臨抓狂邊緣。
創意處罰招術:請他自己睡在頂樓加蓋的帳棚內,體會沒冷氣、冰箱的空間,進而反省自己的錯誤,也讓母子分開隔離冷靜。
處罰類型:心理懲罰法、暫時隔離法
負面行為:對分配到的家務,藉詞推託,或敷衍了事。
創意處罰招術:除原有的任務分配外,還要負責處理臭臭的廚餘及垃圾分類一星期。
處罰類型:復原及過度修正法
如果,孩子撒謊不「誠實」
負面行為:把考卷藏起來,或竄改成績。
創意處罰招術:請他自己出3張類似的考卷題目,並且寫完。
處罰類型:重複練習法
負面行為:告訴父母在房間做功課,其實在看不雅影片或刊物。
創意處罰招術:把他的房間門拆下來,讓他沒辦法享有隱私的空間及權利。
處罰類型:權利剝奪法
負面行為:竄改聯絡簿,把抄寫5次改成1次,自動減少功課量。
創意處罰招術:請他兩腿交叉坐下的姿勢,跟父母面對面,說明自己竄改的原因並反省。
處罰類型:身體運動法
審閱:臺安診所敦南心智發展中心許正典醫師
如果,孩子對周遭人都不「尊重」
負面行為:把父母的告誡當耳邊風,或語氣不耐煩的頂嘴。
創意處罰招術:請他抄寫心經,讓他藉由抄寫解除煩悶,進而舒緩情緒。
處罰類型:替代補償法
負面行為:大人在講話談事情時,不斷打斷插話。
創意處罰招術:既然喜歡講話,請他負責找10則笑話,講給大家聽,娛樂家庭成員。
處罰類型:替代補償法
負面行為:霸占電話機、電話講個不停。
創意處罰招術:既然喜歡講話,就去公園講故事給老人、小孩聽。
處罰類型:替代補償法
負面行為:口出惡言,脫口罵三字經等不雅字眼。
創意處罰招術:請他用書法抄寫優美文章一篇,讓他體會美麗辭藻。
處罰類型:替代補償法
負面行為:喜歡恥笑並損人,例如罵妹妹死白痴、笨蛋,讓別人有挫折感。
創意處罰招術:把所有損人的話寫在紙上,裝在盒子中,慎重舉辦一場喪禮,拿去埋掉,表示從此不講這些話。
處罰類型:替代補償法
負面行為:勒索別人,叫別人要聽他的話,否則就對他不利。
創意處罰招術:叫他抄寫10遍相關法律條文,並且解釋條文意義。
處罰類型:替代補償法
負面行為:在公寓家裡追逐打鬧,影響樓下鄰居安寧。
創意處罰招術:請他們全部趴在桌上安靜10分鐘,因為無法進行視覺交流,效果比罰站好。
處罰類型:身體管束法
負面行為:動手推打別人。
創意處罰招術:拿走打人者心愛玩具,讓被打者決定何時歸還。
處罰類型:權利剝奪法
負面行為:未經同學同意,就把同學的文具等物品帶回家。
創意處罰招術:除了返還拿走的東西,再用零用錢加買一樣等值物品,讓他知道拿別人東西,反加倍損失。
處罰類型:權利剝奪法
負面行為:拿東西丟人。
創意處罰招術:賣掉小孩心愛玩具買道歉禮物,讓他知道丟東西讓人受傷,可能讓對方父母失去心愛的小孩。
處罰類型:權利剝奪法
負面行為:喜歡挑釁別人,激發別人怒氣,進而發生爭執。
創意處罰招術:全家演一齣戲,讓其他成員用他的語氣對他講話,讓他感受被挑釁的滋味。
處罰類型:角色互換法
負面行為:跟別人一言不合,就對他吐口水。
創意處罰招術:請他在浴室吐10口口水在自己手臂,用手擦乾淨。
處罰類型:角色互換法
負面行為:在家裡尖聲吼叫,吵到別人做事。
創意處罰招術:請他當父母跟屁蟲半小時,不能出聲。
處罰類型:身體管束法
負面行為:捉弄及欺負弱小同學。
創意處罰招術:請他生活圈會接觸到的人共同監督,並且告訴他此計畫。
處罰類型:心理懲罰法
如果,孩子總是爭吵難「和睦」
負面行為:爭奪食物、水果。
創意處罰招術:叫其中一個負責分配或切水果,讓別人先選。
處罰類型:自然承擔責任法
負面行為:逛賣場時手足打鬧,可能撞到物品,且影響別人購物。
創意處罰招術:規定手足全部手牽手,一起逛,不能放開。
處罰類型:身體管束法
負面行為:為了小事,爭吵打鬧不停。
創意處罰招術:請雙方手牽手,說出對方10個優點,最後擁抱和好。
處罰類型:身體管束法
負面行為:兩人互搶玩具、故事書等。
創意處罰招術:請雙方坐下來,都拿出紙張來,把剛剛對方的臉孔畫下來並模仿。
處罰類型:身體管束法
創意處罰五十招 | 黃瑞瑩、李郁怡 |
打開創意處罰寶庫 | 黃瑞瑩、燕珍宜 |
帶他下田耕種 成功植入吃苦觀念 | 黃瑞瑩 |
另類「面壁」 冷卻親子對峙情緒 | 李郁怡 |
共商規範契約 軟化刺蝟小子 | 黃瑞瑩 |
把處罰變遊戲 學生自動愛上學習 | 李郁怡 |
3%時間想處罰 97%想正面激勵 | 李郁怡 |
當怎麼教都沒用 他可能需要就醫! | 黃瑞瑩、燕珍宜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