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小學老師 古城勝陽  來源網頁....點這ㄦ

當《犟龜》的第二稿上好拍成錄像後,這課已經上了五遍了。

幾次反覆下來,感覺很累,再也沒有第一次上課時的興奮與激動了。
雖說自己想根據“自己的理解”再上一遍《犟龜》,但終究振作不起來,真有些“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感覺。而最終促成第三稿成功“出籠”,還得感謝與劉發建老師的一次談話。

那次我把《犟龜》繪本與課堂錄像拿給劉老師看。
看了繪本後,劉老師很激動,說這是他看到過的最好的童話,這個童話中真正有兒童的影子,因為只有兒童才會像犟龜這樣“犟”,這樣“不可理喻”—— 說要奶奶抱,就哭著嚷著非要奶奶抱不可;說過要雙休日去吃肯德基,那無論颳風下雨就一定要去。

而且真正好的童話是屬於兒童的,兒童是可以親近的。
它裡面沒有道理,所謂的“道理”只是不同的人對它的不同的解讀而已,所以童話不是用來教育人的,而是用來解放人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犟龜》是一個真正優秀的童話。劉老師的這番話對我的啟發很大,他從“兒童”和“童話”兩個角度來解讀《犟龜》,使我馬上明白了第一稿和第二稿設計的不足之處——兒童的缺席:這個童話故事不僅我們成人能從故事中看見自己,其實兒童更能從裡面發現自己。

而這一點也正是恩德童話的魅力所在:對人類內心世界的貼近,用細緻的筆調勾畫出一個屬於兒童的天真王國。所以孩子們雖然走進了童話,卻沒有走遠。而劉老師對“童話”的這番解讀,又和我原本的設計理念不謀而合。

接著劉老師又看了課堂錄像。看完後,他沒有多說什麼,只提醒我“課堂上所有的教學手段,都要為教學內容服務”。其實我明白,他是在告訴我課堂拒絕“花招”。比如“表演故事”,如果通過表演,孩子們並沒有更深地感受到烏龜陶陶的形象,只是“走過場”,為了表演而表演,那這樣的表演不要也罷。

意識到了這一點,我開始重新審視第二稿圖畫書閱讀課的設計(儘管這一稿的設計理念並不是出於我本意),反思每一個環節背後的設計意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沒有實現,需要做怎樣的改進……
帶著劉老師給我的啟發和建議,從“帶給兒童快樂,激發兒童閱讀的興趣”這一終極目標出發,我開始了第三次嘗試。

出示封面後,我直接與孩子們聊起了封面。並讓孩子們用手摸摸這本書,猜猜它會講一個怎樣的故事。“用手摸摸書本”是此前兩稿都沒有的做法,目的是為了讓孩子通過觸摸來感覺這本“書”——它的厚薄、大小、質地等,讓孩子一開始就對這本書產生好感,迫切想知道它講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從而激起孩子的閱讀興趣。

在課堂上,孩子們都爭著要摸一摸這本書。我一邊讓孩子們觸摸繪本,一邊問孩子們:你們感覺到這本書講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了嗎?有些孩子說感覺到了,說它講了一個怎樣怎樣的故事;有些孩子說還沒有感覺到。但這都沒有關係,因為無論你有沒有感覺到這個故事,你的閱讀興趣已經被激起了——而這正是我想要的。

接著我便開始講述故事,在講述的過程中仍不忘讓孩子們猜猜烏龜陶陶接下來會來到哪裡,將遇到誰,將發生什麼故事……讓孩子們在猜測故事、印證故事的過程中,享受聽故事帶來的快樂

在感受“犟龜”形象這一點上,我圍繞“兒童”設計了兩個問題。一是在看烈日下的沙漠的畫面時,問孩子們:“在這樣的日子裡,如果是你在趕路,你最想幹什麼?但故事中的烏龜陶陶,她是怎麼做的?”通過比較,感受烏龜陶陶那種“向著目標,一步一步向前爬去,雖然很慢,卻一直都沒有停下”的精神,以及她的那種“什麼都不能阻止她,因為她的決定是不可改變的”的“犟”。

二是當孩子們明白為什麼稱烏龜陶陶為“犟龜”時,問孩子們:“在你們自己家裡,誰最像‘犟龜’?”因為好的童話是屬於兒童的,是可以觸摸的,是能夠從故事裡發現自己的,所以我設計了這個問題。而從課堂的表現來看,孩子們對這個問題很敏感,都爭著舉手發言。

有的說“家裡弟弟最像犟龜,因為他如果想要什麼東西,我不給他,他就會邊哭邊要,鬧個不停”;有的說“是爺爺最像犟龜。因為爺爺年紀已經很大了,但他還是經常上山采草藥,我爸爸勸他別去了,采草藥太危險,還是呆在家裡。但我爺爺不聽爸爸的話,仍然經常上山采藥”;但說的最多的,還是說家裡自己最像犟龜,因為自己想要什麼玩具就一定要什麼玩具,想要到哪裡去玩就一定要到那裡去玩。你看,犟龜其實離我們不遠,就在我們身邊。

通過兩個問題,先“走進去”,再“走出來”,“犟龜”已經在孩子們的腦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事講到最後,我並沒有把結局告訴孩子們,仍然讓他們猜猜等待烏龜陶陶的結局是什麼?但不同的是這次猜測有獎勵——誰猜得最有意思,最有想象力,老師就把這本書借給他看!不為別的,仍然是為了“帶給兒童快樂,激發兒童閱讀的興趣”。

向孩子們介紹好米切爾•恩德和他的作品後,便結束了本課。這節課上下來感覺很輕鬆,很自然,很舒暢——終於把自己理想中的課上出來了。而自己也在對這課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過程中,收穫了很多東西。



------------------------------------------------------->>>

《犟龜》教學設計1

書名:《犟龜》
著者:文/米切爾•恩德;圖/曼弗雷德•施呂特;譜曲/威爾弗裡德•希勒;
譯者:何珊
出版社:二十一世紀出版社

【文本解讀】
《犟龜》是米切爾•恩德經典作品繪本系列中的一本。它講的是烏龜陶陶去參加獅王二十八世的婚禮,在路上它遇到了許多小動物:蜘蛛發發笑陶陶走的這麼慢,肯定趕不上婚禮,勸她趕緊回家;蝸牛師師指出陶陶走錯了方向,認為陶陶不可能趕上婚禮;壁虎茨茨告訴陶陶婚禮取消了,獅王二十八世正在和老虎斯斯開戰,也勸她回家;烏鴉阿嚏告訴陶陶,獅王已經去世了,勸她還是趕緊回家,要不留下來一起哀悼獅王……但烏龜陶陶始終認為“我的決定是不可改變的”,“只要堅持,一步一步總能走到”。最後,陶陶趕到獅子洞時,當然沒有趕上獅王二十八世的婚禮——因為動物朋友們說的都是真的。但幸運的是,由於她的堅持,卻意外地趕上了獅王二十九世的婚禮。

這是一本很特別的圖畫書。第一,這本圖畫書除了文字與圖畫外,德國著名作曲家威爾弗裡德•希勒根據故事的內容和節奏,特意譜寫了10支曲子,這10支曲子與圖畫、文字相互襯托,緊密融合,使烏龜的形象更加鮮活,故事的節奏也更為緊湊;第二,這本圖畫書中還隱藏著一些細節,如烏龜陶陶送給獅王的禮物,幾乎每一幅畫中都有。這一細節雖然文中沒有提到,但它的存在卻給整個作品增添了一種發人深省的力量。與其說是獅王得到了禮物,不如說是烏龜陶陶自己得到了一份寶貴的禮物——上了路,就天天走,總會遇見隆重的慶典。

【設計理念】
日本“圖畫書之父”松居直認為:圖畫書是大人念給孩子聽的書,它不是拿來學習的東西,而是用來感受快樂的。所以本次讀書課只想通過教師大聲讀,學生用心看,中間穿插唱,來觸摸烏龜的形象,了解故事的內容,感受聽故事的快樂。不想讓這個故事承受太多的教育功能,只想在孩子的童年播下一粒種子,讓烏龜陶陶的形象走進學生的心裡,這就夠了,剩下的便是等待。因為——只有當學生有了類似的情感體驗時,《犟龜》所蘊含的哲理才會被學生所理解。那時,也正是這粒種子發芽的時候。

【教學目標】
1、師生共讀一本書,了解故事的內容;學會讀圖,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2、讓學生通過讀圖、聽文、唱歌等來感受聽故事的快樂,培養學生聽故事的興趣。
3、讓學生了解作者米切爾•恩德以及他的相關作品,走進米切爾•恩德的幻想世界。

【教學過程】
一、設疑導入
1、你聽過關於烏龜的故事嗎?今天老師也要給大家講一個關於烏龜的故事——《犟龜》
(課件出示:封面)
2、請你仔細觀察圖畫,說說你的發現?
3、猜猜烏龜微笑的原因?

意圖:圖畫書是用圖畫與文字來共同敘述一個完整的故事,是圖文合奏。(彭懿)所以閱讀圖畫書首先要學生讀圖,觀察圖畫的細節,培養學生的觀察力。《犟龜》這本書的封面很有意思,畫面中的烏龜她拿著一束花,臉上帶著笑容,旁邊還插著一桿小白旗。這裡設疑——烏龜為什麼微笑,導入故事。同時,這也為接下來引導學生更仔細、更有效地觀察故事中的圖畫做一個鋪墊。因為這本圖畫書,在圖畫中還隱藏了一個貫穿故事始終的細節——烏龜陶陶送給獅王的禮物,但這需要細心觀察才會發現。

二、師生共讀
1、讀圖板塊。
(1)讀第一、二、三幅圖畫,說說看到了什麼?圖畫與圖畫之間有聯繫嗎?
意圖:好的圖畫書,圖畫也可以講故事。這次讀圖可以說是對前面讀封面的一次鞏固練習,讓學生觀察三幅畫之間的聯繫,猜猜可能發生的故事,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同時,在讀圖猜故事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當學生的猜測得到印證時,還能給學生帶來閱讀的快樂,培養聽故事的興趣。

(2)讀《烏龜進行曲》五個情景中的第二、三、四幅圖畫。
情景二:大雨傾盆——你看到了什麼?別人在這時是怎麼做的?但烏龜陶陶是怎麼做的?
情景三:烈日炎炎——你看到了什麼?在這樣的日子裡,你最想做什麼?但烏龜陶陶又是怎麼做的?
情景四:白天黑夜——你看到了什麼?白天烏龜陶陶在做什麼?黑夜裡,烏龜陶陶又在做什麼?
意圖:從文字中,我們可以感受烏龜陶陶那種“向著目標,堅持不懈向前進”的形象,但這幾個情景,雖然沒有文字的敘述,同樣是感受烏龜這種形象的有效載體。通過讀圖,讓學生明白在大雨傾盆時,烏龜在趕路;烈日炎炎時,烏龜也在趕路。白天烏龜在趕路,黑夜裡,烏龜仍然在趕路。在反覆強調的過程中,感受烏龜那種“向著目標,一步一步向前爬去,雖然很慢,卻一直都沒有停下”的精神,以及她的那種“什麼都不能阻止她,因為她的決定是不可改變的”的“犟”。這也正是圖畫書的魅力之一:圖文互動,或者說是圖文合奏。

(3)讀最後兩幅圖畫,說說圖中有哪些動物?你從圖中發現了藏著的那個秘密了嗎?
意圖:讓學生發現蜘蛛、蝸牛、壁虎、烏鴉都沒有參加獅王的婚禮,而被這些動物嘲笑的烏龜卻參加了婚禮,還送了禮物給獅王夫婦。原因只是因為她始終堅持一步一步向前走。再次感受烏龜的形象。

2、讀文板塊。

(1)烏龜陶陶遇見蜘蛛發發時:“發發聽完,用兩隻前腿抱著頭,格格大笑……”
這裡蜘蛛發發為什麼會格格大笑?
(2)烏龜陶陶遇見烏鴉阿嚏時:“我們偉大的獅王現在所在的地方,就連我們這些智者都去不了……”
你知道獅王在什麼地方嗎?
意圖:在讀故事的過程中,穿插幾個問題,讓學生猜猜為什麼這樣或接下來會怎樣等等,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更專注地聽故事。但這樣的問題不能太多,問得太多,停得太多,反而會破壞故事的整體性與連貫性。

3、唱歌板塊。
教師穿插唱《烏龜進行曲》。
意圖:一般的圖畫書,只有圖畫與文字兩種元素,但這本《犟龜》除圖畫和文字外,還融入了音樂這種元素,三者相互襯托,緊密融合,使整個故事更為生動、鮮活。教師穿插歌唱這五首《烏龜進行曲》,一是為了讓課堂的氣氛更加輕鬆一點,讓學生聽故事時更加愉悅,沒有壓力;二是為了通過歌曲,讓學生進一步感受烏龜那種“堅持不懈,一步一步向前進”的形象。

三、讀後交流
1、你喜歡烏龜陶陶嗎?為什麼?
2、烏龜陶陶一步一步向前爬去,雖然很慢,卻一直沒有停下,最後沒有趕上獅王二十八世的婚禮,卻意外地趕上了獅王二十九世的婚禮,對這樣的一個結局說說你的看法?
意圖:讓烏龜陶陶真正走進學生的心裡。

四、推薦閱讀
你想知道故事的作者是誰嗎?(教師介紹作者米切爾•恩德和他的作品)
意圖:讀這個故事只是一個開始,真正的目的是想在學生的心裡播下一粒書香的種子,讓學生愛上閱讀,愛上書籍。所以,走進恩德,走進恩德的幻想世界,都只能算是一個開始。

【活動拓展】
1、想象寫話:在回去的路上,烏龜陶陶又遇上了烏鴉、壁虎、蝸牛、蜘蛛,你猜猜它們之間會說些什麼,各自心裡又會想些什麼?請你選取一種動物,把它們再次相遇時的情景用筆寫下來。
2、編排課本劇:聽了這個故事,試著把它編成一個課本劇在班級裡進行表演,看看誰是班級裡的“最佳演員”。

這是一個美麗的早晨。烏龜陶陶正在從從容容地散步。


左圖:一隻鴿子飛來大聲說:“獅王就要舉行婚禮了!王宮路途遙遠,大家得趕快出發。” 陶陶自言自語道:“對!我也應該趕緊了!”
右圖:陶陶出發了。他一步一步地往前爬,雖然很慢,卻一直沒有停下來。

左圖:陶陶遇到了蜘蛛。蜘蛛大笑著說:“你可是慢得出奇,怎麼可能趕得上婚禮呢?”陶陶說:“只要我不停地往前走,一定會到的!”
右圖:陶陶吭哧吭哧地趕路,遇到了蝸牛。蝸牛嘆著氣說:“不行,你絕對趕不上的。”陶陶說:“只要我不停地往前走,一定會到的!”


陶陶越過種種障礙,又遇到了壁虎。壁虎吃驚地睜大眼睛說:“你沒開玩笑吧?你絕對趕不上的。”陶陶說:“只要我不停地往前走,一定會到的!”

陶陶日夜不停地趕路,又遇到了一群烏鴉。烏鴉嘲笑他說:“別做夢了,你絕對趕不上的。”陶陶說:“只要我不停地往前走,一定會到的。”


終於,陶陶到了婚禮現場。“終於趕上獅王的婚禮啦!”陶陶興奮地說道。
  “啊,不是!這是在慶祝王子的婚禮。”


就在這時,英俊的獅王子和美麗的新娘出現了!所有的動物高聲歡呼,一直狂歡到深夜。烏龜陶陶坐在賓客客中間,雖然有些疲勞,但感到非常幸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abylily Wang 的頭像
    Babylily Wang

    Babylily Wang的部落格

    Babylily 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